春日的薄雾挡不住送医上门的步伐,跋山涉水把医疗服务送到“最后一公里”诠释着“医你匠心”的精神。
4月21日清晨7点,家庭医生杨晓勤、易荣穿着显眼的家庭医生绿马甲,背着检测设备就向南部最高山出发了,直至日暮7点,完成上庸镇九华村一组13户,27人的健康监测,送药16盒,量血压查血糖27次。和她们一样,在鄂西北边陲、秦巴山腹地,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61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这样的家庭签约医生遍布全县,成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亮丽风景线。
试点推进、有序扩面——硬核驱动家庭医生签约落地
2024年,竹山县被确定为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试点。该县锚定创建目标,紧盯规范管理,以“五个坚持”在做真做实做优上下真功,力争达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服务一人、满意一人”。
该县坚持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出台《竹山县创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省级示范区实施方案》《“小切口”改革创新〈“家庭医生一对一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规划建设、推进全县服务业均衡发展相衔接。
该县以慢性病管理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组建家庭医生团队,配齐医护人员。同时全面提升乡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让签约居民及时获得针刺、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签约慢病患者优先提供长处方服务和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该县坚持试点推进,强化示范引领,以县城为中心,选择城关、潘口等5个乡镇进行试点创建,形成“上下联、信息通、医卫融、供给足、服务优”的家医签约工作机制;坚持数字赋能,强化智慧服务。投入230余万元与北京渐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17个乡镇卫生院、240家村卫生室搭建集数据自动抓取、拍照验证、健康评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查询于一体的数字化智慧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体检工作站,基层工作人员仅需携带一套重量不足2.5kg的设备,即可入户为签约居民开展工作,且数据与湖北省“大公卫”系统互联互通,彻底实现无纸化办公,做到为基层减负,让居民乐享便捷、高效的服务。
重点签约,信息互通——医疗服务惠泽千家万户
“把急难重患者作为家庭医生签约的重中之重!”这是该县卫生计生健康局召开的5次家庭医生签约高质量发展专题会上最显眼的会标,局长余志峰把突出重点人群,突出信息互通,突出宣传引导作为数次发言的重中之重。
该县突出重点人群。凝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驻村干部、网格员等力量,分片区、分类别、分层级对重点人群开展大排查、大摸底;突出信息互通。建立“重点人群预警信息互通机制”,依托县医共体临床影像、超声、心电、检验、会诊5大中心,实行结果互认;突出宣传引导。通过建立签约居民微信、QQ工作群,印发宣传折页、举办健康大讲堂、召开院子会、组织家医签约村村行等方式,引导社会群众主动参与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张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公示牌》86块,制作《居民签约服务联系卡》13390块,定制签约工作服(马甲)293件、举办健康讲座69场、发放宣传折页2万余张、设置咨询点28个。
主动签约、暖心服务——“小切口”巧解就医“大民生”
竹山县用为民办事的“小切口”巧解群众关注的“大民生”。自2024年起,竹山县将家医签约列入卫健部门年度3项“小切口”改革创新项目之一。先后在城关、潘口、溢水、宝丰、上庸等5个乡镇正式启动创建工作。共组建签约团队81个419人,截至目前,已签约12.3万人,全人群签约覆盖率达69.89%;履约服务9.8万人次、履约率79.67%,达到了创建既定目标。
创建以来,竹山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呈现出“三升三降”的局面。居民健康责任意识不断上升,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居民主动签约意识从“让我签”到“我要签”转变,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认可度与参与度由46.83%、41.28%上升至83.29%、91.32%;与上年同期相比,竹山县医保住院费用、两病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率下降11.28%,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上年度下降十万分之五十。
如今,远在大山里和近在城区家中的签约居民都可以在家获得“电话接听服务、健康问题咨询、面对面1次的个性化健康预约指导、健康教育讲座信息、预约诊疗服务、帮助预约上级医院专家门诊、特殊检查、床位等对应免费包”等“点单”服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正是因为家庭医生签约,十里八乡的百姓实现了“上门服务少跑腿”“实事办到心坎里”的愿望。(陈敬秋、张强、许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