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创森林,何以叶茂?——南京江宁日均近50个专利授权背后

更新时间:2025-04-14 18:31:00

新华社南京4月14日电 题:科创森林,何以叶茂?——南京江宁日均近50个专利授权背后

新华社记者凌军辉、陈刚、柯高阳

推出全国产算力版DeepSeek案例,成立重大创新平台矩阵联盟,启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建设……今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科技创新频出新举。

日均近50个专利授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江苏率先破百、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度居江苏区县首位……一系列亮眼数据,蕴藏着江宁“科创森林”根深叶茂的密码。

位于江宁区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一面十多米长的“专利墙”引人注目。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摄

创新“森林”拔节生长

走进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一面十多米长的“专利墙”引人注目。“我们每年获得专利达数百项,墙上展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埃斯顿执行总裁周爱林的言语中透着自豪。

这家扎根江宁的科创企业,从生产最简单的伺服电机起步,研发投入保持在总营收10%以上,历经30多年发展,成为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主业、营收达50亿规模的中国智能制造品牌。

埃斯顿向南2公里的秣周东路北侧,是以南京最高峰命名的紫金山实验室。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聚集于此,专注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紫金山实验室先后发布10多项全球首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创下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多项“全球第一”。

原始创新“顶天立地”,企业创新“铺天盖地”。位于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的南京宝色股份公司研制出单重超1200吨的高压反应釜,打破国外对特材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的垄断;中兴通讯投入数百亿元在江宁建设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推动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千木萌发,创新“森林”拔节生长。目前,江宁拥有科技企业1万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形成智能电网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过半。

位于江宁区的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动雷达生产线。新华社记者柯高阳 摄

做强主体培优生态

车载毫米波雷达累计出货量超百万台,跻身国内毫米波雷达行业“第一方阵”……成立仅10年,南京隼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绩不俗。“关键是依托紫金山实验室、东南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还有江宁区创投资本大力扶持。”公司副总经理陈涛说。

“科创森林”枝繁叶茂,离不开选种育苗、精心管养的努力与坚持。

发挥创新平台乘数效应,江宁推动“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高能级平台载体。

2024年12月,机械装配式电力沉井掘进机“凯宫1号”在南京下线,成功填补行业技术空白。作为当地“揭榜挂帅”重点项目,徐工集团凯宫重工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一拍即合”、联合研发,开发周期大幅缩短、性能指标超出预期。

南京国臣直流配电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牵手”研发出500kW级柔性双向变流器、江苏致网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工程学院联合攻关域名递归解析过程中的安全加密技术……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2024年江宁实施18个“揭榜挂帅”和“拨投结合”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00亿元。

良好营商环境既是吸引力,也是竞争力。南京泉峰科技有限公司是电动工具出口商,江宁区与海事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在企业设立监管场区,前移抽检查验环节,将锂电类产品申报查验时长从一周缩至3天,每年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1500万元。

“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不仅需要耐心资本,更需要耐心政府。”江宁区科技局副局长董相超说,当地坚持优化生态,育木成材、聚木成林,让更多科创种子生根开花。

“科产城人”深度融合

白天参加春招面试求职,晚上与同龄人畅聊求职经验……今年春招季,来自山东的“00后”大学生杨俊雷来江宁求职,入住“宁青驿站”创智人才公寓店。“驿站不仅全免费,还能参加求职技巧培训、获取就业创业信息,太暖心了。”

两年来,江宁区上线运营的5家“宁青驿站”服务6000余人次,累计提供过渡性免费住宿近3.8万天。

以城聚才,以才兴业。如今,江宁平均每天新增120名大学生就业、每月新引进近百名海外人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宁区较上次普查净增人口78万人,占同期南京市人口净增量的六成。

面向未来,江宁正精心落子,弈活发展棋局——

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的南京紫金山科技城在江宁揭牌亮相,重点围绕信息通信、空天经济等持续发力,推动“实验室源头创新-产业集团孵化服务-科技城产业化承载”成果转化“三次方”跃升;

首个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户江宁,与之配套的“紫金山新质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超市启动建设,用现代商超理念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科技创新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江宁必须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江宁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围绕主导产业集聚科创资源、专注应用创新,江宁将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推进“科产城人”深度融合,探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