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听不懂中文,老外为何仍迷上国产微短剧?

更新时间:2025-04-08 00:08:00

文| 默 达

最近网络上有件新鲜事——来自中国的微短剧在东南亚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尽管听不懂人物的台词,尽管只有英文字幕,观众们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观众因此对汉语产生兴趣。其实一段时间以前,中国微短剧就已经登陆欧美市场,带来别样的“剧情震撼”。

“不懂中文但懂你”,这一幕似乎格外熟悉。每当电影院上线欧美大片时,常常会提供“英文原版”和“普通话版”两个选项,部分观众即便不是为了学习英语,也更愿意配着字幕“食用”原版电影。

当听了很多遍外文歌后,尽管不知道歌词在讲什么,有人仍然能跟着哼唱一两段;年轻一代不少人喜欢看日本动漫,“亚撒西”“生草”等来源于日语的词汇甚至在直译后成为网络用语……

舆论对这类现象的争论也是从未停歇。有观点认为,元音占比更高的语言,或是震动频率更丰富的语言会更“好听”,比如意大利语之于歌唱、法语之于演讲、汉语之于诗歌朗诵;也有观点认为,人们会对陌生的语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充沛的想象力,正因“听不懂”而感到美妙。

而从生活经验出发,每种语言都带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日常行为也会受到“语域”的影响,许多人之所以觉得译文版的影视作品“生硬”,正是因为脱离了语言的应用土壤。

打个比方,英国人挂在口头的“Thank you”自然表达不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游子之情;大仲马笔下也写不出武林中人的快意恩仇,想要更加全面地读懂中国,汉语是绕不开的重要元素。

一款面向海外市场的微短剧APP。图源:人民日报

更多的人想要通过努力读懂汉语,也意味着我们文化产品已经跨出了出圈破圈的第一步。

我们常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而这些“源于语言又超越语言”的例子,不禁让人感叹文化蕴含的巨大力量。它浓缩在“Loong”“Jiaozi”等词汇的变化里,潜藏在“哪吒”“悟空”的全新演绎中;随着中国功夫、中医文化声名远播,也可化身“霸总”“穿越”等“下饭佐料”。

TikTok平台上,外国网友如此热爱“105℃的你”,“土嗨洗脑”的哼唱二创让不少中国朋友都感到匪夷所思;过去的一周,美国网红“甲亢哥”领略了少林功夫、川剧变脸、深圳科技后,也不由得“狂飙中文”。

这种力量雅俗共赏、包容性极强,不仅反过来促进语言文字的交流学习,也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形象。

当然,更高的关注度同样意味着更高的期待。

什么样的短剧适合“乘风出海”?要有带来爽感、激发共鸣的“入门款”,也不能少了更有深度、需要结合文本和背景理解的“进阶款”。

电影台词该如何翻译?有些地方要采用意译,选取外国人熟悉的语境,增强传播效果;有些地方则要坚持直译,既是为了尊重原意,也要营造神秘感。

当被问到“为什么学外语”时,我们或许有多种多样的理由。而在潜移默化中,汉语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已经拥有了广阔的受众。有外国友人从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获得美的体验,有人惊叹于中国的发展成就,有人则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去看看,并将学习汉语当作人生目标。

从“不懂中文但懂你”到“懂了中文更爱你”,可以期待类似的故事越来越多。

【作者】 张宇驰

南方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