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通讯之方便,古人根本难以想象。当我们思念一个人时,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和他/她对话。
可穿越千年时光,古人们为了通讯可谓是费尽心思。在那个时候,交通基本靠走,消息传递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么,你知道古人是怎么传递书信的吗?
一、民间的通信方式
古代时,民间最常用的传递信息途径就是口耳相传,后来逐渐发展成依靠飞鸽、鸿雁等动物传递书信。
古代最早有关通讯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书中提到:
“青鸟有三,西王母使。”
这里面提到的青鸟,可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邮递员了。传说中,西王母为了给汉武帝传递书信,就安排青鸟把信件送到承华殿。
其实不光青鸟被安排了信使的职责,在古代时,狗也充当过信使。
据《晋书·陆机传》记载:
“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很喜欢养狗,经常在家训练狗,后来他家的狗练就了帮他送信的本事,在当时也算是很有名的事,以至于后来“黄犬音”也成为书信的代名词。
不过用狗传递书信的人数不多,后来,飞雁和鸽子逐渐成了信使。
苏武牧羊的典故人尽皆知,当年被匈奴抓捕后,苏武宁死不屈,后来他就被匈奴发配到荒野牧羊,没想到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匈奴还是没有放苏武自由。
后来汉昭帝即位后,想起了苏武,就安排使臣和匈奴谈判,希望对方放了苏武,可匈奴人竟然直接谎称苏武已死。
使臣识破对方说的是谎言,就称自家皇帝在上林苑打猎时,猎到一只大雁,大雁腿上系着一封书信,信中提到苏武并没有死。
匈奴单于因为说谎,本来心中就没有底气,看到使臣这么说,连只好放了苏武。
究竟有没有大雁为苏武传递书信,我们不得而知,可从这也能看出来古人很早已经开始“鸿雁传书”了。
到后来人们使用鸽子代替鸿雁,飞鸽传书在我国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隋唐时期。
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传书鸽》:
“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相传唐朝时期,大诗人张九龄家里养了很多鸽子,他经常训练这些鸽子,后来他每次想要和亲朋好友书信往来,就把书信系到鸽子的腿上,鸽子就会把书信送到收信人手中。
其实古代除了传递书信的方式不同以外,写信所用材料也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尺素”“尺牍”“书函”等。
最初,古人把信刻在木板上,然后在上面罩上一个相同大小的木板,木板外面写上收信人的名字和地址,把两块木板固定到一起后,就形成了书信。
不过这种做法毕竟不够完美,所以很快就弃之不用了。后来人们就把想要说的话刻在竹片上,这就是“竹报平安”的典故。当纸张被发明出来后,才逐渐发展成以纸张传递书信。
同时,古人因为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很多人即便有了传递书信的渠道,也因为不会写字只能求助旁人,逐渐出现了专门替人写信的职业。
其实,即便古人也有多种传递书信的方法,可要么速度较慢,要么是不确定因素太多。、
诸如鸽子和大雁等,在送信途中,经常会遇到天敌袭击,即便它们躲过了天敌,也还有可能丧命在猎人的箭矢之下,所以经常出现送不到书信的情况。
因为种种原因,到了明代经济发展起来,才逐渐出现了专门负责书信业务的民信局。
民信局不光负责传递书信,也运送包裹,甚至还能兑换银票,因为每一项生意都是明码标价且有保障,所以吸引了很多顾客。
发展到明朝末年,民间开始出现镖局。
刚开始只是人们远行时路途艰难,容易遇到土匪盗贼,有钱人就请来镖师保护安全。后来镖局的业务逐渐放宽,才承接传递书信、货物等任务。
二、官方的邮驿通信
既然民间有不少传递书信的渠道,那官家是如何传递消息呢?在古代,官方传递消息主要依靠邮驿通信。
当时,各朝各代的驿站起点都是京城,这也表明驿站的建立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京城的驿站是起点,以放射状态发展到全国,从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
所谓的邮驿就是皇帝为了传递文书而设立的交通站,每隔一段路程,就有一处驿站,送信人员接力送信,把皇帝的政令书信传递到各地。发展到后来,有很多大臣也靠驿站传递信件。
邮驿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们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四处征战。此时,人们传递战报就依靠马匹,距离短时,由一个人传达;如果距离较远,则到了驿站时,会有专人接力送信。
后期,秦始皇统一天下,他设立了“十里一亭”制度。每一亭都设有亭长,大汉开国之君刘邦就是亭长出身。这些亭长除了管理当地治安以外,还兼有公文通信之责。
到了汉代时,因为开国皇帝做过亭长,刘邦很注重消息的传递,规定“凡驿三十里一置”,与秦国不同的是,汉代的驿站连偏远山区都照顾到了。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国内驿站的数量多的惊人。
发展到隋炀帝时,他开拓了水上邮驿,为日后的消息传递贡献了汗马功劳。虽然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却是不可否定的。
到了唐朝时,因为统治者有少数民族血脉,更注重偏远地区的信息传递。唐玄宗时期,全国共计出现了1600多个驿站,依靠驿站为生的就有两万多人。
因为驿站发展迅猛,后来统治者逐渐发现了驿站的运输作用。
王公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经常安排驿站成员快马运送美食,据史料记载,古代山东的螃蟹运送到长安,途中不光没有损耗,而且做出来的味道极其鲜美。
古诗中说“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在描写当年唐玄宗为了让杨玉环吃上新鲜的荔枝,专门安排人通过驿站不分昼夜地运送荔枝。
在后人看来,不知道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就是为了能让杨玉环吃上荔枝,真可谓是昏庸至极。
等到了宋代时,皇帝公文的下达主要包括步递、马递,还有急脚递。前两种都好理解,所谓的急脚递多数用于战争时期,以速度著称。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驿传旧有三等:日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速,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
不过,急脚递也分普通和金牌,金牌急脚递主要用于皇帝下达紧急命令,运用的并不是很多。据史料记载,出现最多的就是岳飞当年抗金时,在前线接到了十二道金牌。
到了蒙元时期,统治者看到中原信息传递之便捷,当他们建立统治后,就创建了“急递铺”。后期,忽必烈为了加强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还设置了狗驿。
主要是因为东北常年积雪,马匹行走不便,当地普遍使用狗拉雪橇出行,所以忽必烈才因地制宜地开创了狗驿。
明朝时因为海上交通更加便捷,大太监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我国的海上邮路。清朝开始,驿站除了传递书信外,还开始了护送官家财物和各地官员的责任。
如今,我国多地仍然保存古代驿站的遗址,尤其以河北怀来县的驿站遗址最为出名,成为无数人旅游打卡之地。
三、战场上的通信
前文谈及了私家和官家的通信方法,可毕竟都费时费力,在战场上就显得不合适了,于是,专门适合战场传递消息的渠道就应运而生了。
最开始,战场上采用军旗传递信息,不同颜色的军旗表示不同的方位,不同的信息有各自的旗语。除了视觉方面的,还有听觉方面的,诸如鸣金收兵等也能及时传递消息。
这些消息都是近距离传递消息,至于远距离传递消息的方法则到了西周才开始,当时战场上用烽火狼烟来传递消息。
为了及时传递消息,国家在各大交通要塞,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了烽火台。一旦有敌人入侵,就能及时点燃烽火,狼烟冲上云霄,消息就能及时传递出去。
《列女传·孽嬖传》记载:
褎姒不笑,幽王乃欲其笑,万端,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诸侯悉至而无寇,褎姒乃大笑。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不至。
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天生不爱笑,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命人点燃狼烟,各地诸侯见状连忙来护驾,没想到竟是一场闹剧,此举逗得褒姒哈哈大笑。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从这得来,可因为周幽王经常这么做,导致后来真的外敌入侵时,却再也没人帮助他了。
虽然这是个昏君亡国的故事,可也反映了利用烽火传递情报的及时性,后来我国历朝历代,都沿用了西周靠烽火台传递军事情报的方法。
为了让烽烟更好的传递,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修建了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在各大诸侯国的长城基础上,修建了万里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置一座烽火台。
如今山东省的五莲县保存一座古代烽火台遗址,坐落在长城岭村东西两座山上,大致约五米高,直径达到二十米。很多旅游来到此处,总是喜欢登上烽火台,再看一次古代的狼烟。
到了两汉时期,中原境内设置的烽火台就远不如春秋战国时期多了,大多设置在边疆地区,从河西一直到新疆地区,接连设置了很多烽火台。
这些烽火台不光规模很大,而且管理极其严格,看来后人也吸取了当年周朝亡国的经验教训。
根据后来出土文献《汉简·塞上烽火品约》记载:
塞上亭遂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烽如品,毋燔薪,其误亟下烽灭火,侯尉吏以檄驰言府。匈奴人昼入卅井降虏遂以东,举一烽,燔一积薪。
烽火台都是按照一定次序安排的,至于管理这些烽火台的部门也与战争时期不同,各地分级管理,一般都是由各地的太守全权负责管理,而太守下面也设置了专门管理烽火台的小官。
汉朝时期专门设置了燃放狼烟的数量,一般如果入侵敌人不足五百人,燃放一道狼烟,如果入侵的敌人数量在五百人以上,那就燃放两道狼烟。
每次燃放狼烟的数量次数都被记载到简册里,便于后面调查了解。这些专门管理烽火台的小官也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方法,如果他们想请假,将会受到最严格的审批。
古代利用烽火传递军情,是速度最快的一种方法,所以即便是在清朝也一直在使用。
汉武帝时期,大将军卫青带领霍去病击杀匈奴之时,他们率领数十万大军,以燃放狼烟为发兵信号。这一消息经过烽火台传递,很快就传到了千里之外。这在信息传递速度缓慢的古代,可谓是一种奇迹。
可即便速度如此快,可烽火台信息的传递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准确的传达上级指令,官府公文等更是无法传递。
可以这么说,狼烟传递消息为数不多的作用就是传递敌人来袭或者发起进攻等情报。因此,我国古代传递信息仍然采用驿站传递。
我国自进入奴隶社会后,官办邮驿通信发展的很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普及开来,各大诸侯为了传递信息需要,在各地都设置了官驿,并为之配备良马,一旦有需要,就会立马启用。
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唐玄宗当时正在陕西一带和杨贵妃饮酒取乐,玩的是不亦乐乎,与安禄山起兵的范阳相距三千里,但仅过了六天,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传到了唐玄宗那里,平均传递速度达到了每天五百里。
不过这些传递消息的方式都有距离等局限性因素,战场上最常使用的还是保密通信。相传最早是姜子牙所创。
他把一个情报分成三个信件传递,第一封信写明军事情况,第二封信写明具体时间,第三封信写明其他重要信息,三封信分别由三个人护送,这样保密性上就能得到保证。
后来,为了保密性更高,人们逐渐开始采用密码的形式,比如唐代时,人们就采用五言律诗作为密码本,进行传递情报。
虽然古代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通信手段,但仍然有各种传递情报的方法,其中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禁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