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都要洗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卫生习惯,主要目的是 防止疾病传播,保持个人卫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洗手场合和原因:
外出归来:
外出期间,双手会接触到公共场所的许多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扶手、直梯按钮等,这些地方都是细菌和病毒聚集的地方。因此,外出回来一定要先洗手再干其他事情。
准备食物前后:
在准备食物的过程中,双手可能会接触到生肉、生蔬菜或其他未洗净的物品,容易携带细菌。因此,在准备食物之前、期间和之后都需要洗手。
用餐前:
吃饭前洗手可以避免手上的细菌或病毒进入食物中,从而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
上厕所后:
厕所是细菌和病毒滋生的地方,上厕所后洗手可以避免将这些病原体带到其他表面或物品上。
接触公共设施:
在公共场所接触过扶手、门柄、电梯按钮、运动器械等公共设施后,双手可能会被污染,因此需要及时洗手。
接触钱币和快递物品:
钱币和快递物品表面可能携带各种细菌和病毒,接触后洗手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咳嗽、打喷嚏后:
咳嗽或打喷嚏后,手上可能会沾染上呼吸道分泌物,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使用纸巾遮挡后,仍然需要洗手。
接触病人或动物:
接触病人或动物及其粪便后,双手可能会被污染,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洗手。
处理垃圾:
垃圾中可能含有各种病原体,处理垃圾后洗手可以避免将这些病原体带到手部。
使用电脑、鼠标、手机等物品:
这些物品表面也会沾染细菌和病毒,使用后洗手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正确的洗手方式包括使用肥皂和清水揉搓手部至少15秒以上,确保彻底清洁手指、手背、指缝等部位。此外,可以采用“六步洗手法”来进一步提高洗手效果。
总之,洗手是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洗手,尤其是在上述提到的各种场合。通过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