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诸国学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任何学术的发展,既离不开自身历史的长期积累,更依赖于现实目标的强烈追求。倘若没有目标追求,那就必然会丧失学术砥砺的张力,缺损学术生动的活力,丢掉学术脉搏的动力。任何真正的学术都把学以致用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都把服务和赋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既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也是一个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术命题,为构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契机。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已然初见成效,但仍有一些概念需要厘清,一些理念需要提升,一些路径需要细化。比如,何为系统性变革?系统性变革的“议题清单”有哪些?主流媒体组织内部影响要素之间如何建立协同运作关系?主流媒体变革如何应对制度实践场域的复杂结构性矛盾?……深入新闻实践的广袤田野,回应这些新闻传播业界的关切,我们的学术才不会是空谈泛论,才不会是面朝房间角落里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才有可能产生影响社会景观的现实抵达率,从而助力传媒业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学术总是在反刍和对话中不断修正与完善。如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怎样构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体性理念和原则。
一是坚持党性原则。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前途命运。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媒事业,必须把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转化为行业上的坚持党性原则。构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性支撑与学术化支持。具体而言,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直面新闻传播业界关切的舆情风险、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等现实难点痛点,为破除体制机制的诸多弊端提供学理思路,助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发挥“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大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是坚守人民至上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主体和力量主体。在万物皆联、万物皆通、万物皆网的数字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主角,不仅仅是信息发布者,还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更是营造清朗干净网络空间的建设者。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把群众性原则具体落实到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每一个过程之中。构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也要突出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自觉深入基层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贯穿于新闻学研究之中,真正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封闭的而是面向全球的现代化,是与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紧密相联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舆论大环境。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波谲云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点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业界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也需要学界的持续研究与提升,从而共同阐释好中国主张和中国理念,倡导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细述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展示中国力量和中国气派,让全世界更多更深更广地知晓中国、了解中国。
(《传媒观察》2025年第8期卷首语。作者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