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锡林郭勒盟文旅局:“五维发力”绘就北疆文化建设新图景

更新时间:2025-08-20 15:42:00

  按照自治区、盟委行署关于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总体安排部署,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我盟深厚的北疆文化资源,从文艺创作、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惠民服务、文旅融合五个维度精准发力,扎实做好北疆文化品牌打造,让北疆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文艺精品创作强内核,彰显文化魅力

  深入挖掘北疆文化资源紧扣时代主题推出优秀文艺作品,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出品及演出的话剧《天边的草原》荣获第37届“田汉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国家级文艺奖项以及第八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歌舞剧《浑善达克》、歌曲《北疆晨曦》等5部作品获评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我的乌兰牧骑》《白马》《黄斑鹿》《醉美故乡》等入选自治区艺术精品工程和重点创排剧目。

  2025年,在第十届全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中,我盟斩获佳绩,二连浩特市乌兰牧骑歌舞晚会《国门礼赞》获团体金奖,正蓝旗乌兰牧骑情景歌舞晚会《红色嫩芽向阳生》获团体银奖,太仆寺旗乌兰牧骑原创情景歌舞《故乡情》获团体优秀奖,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原创歌舞剧《同心曲》获得特别奖。

  根据盟委主要领导调研乌兰牧骑工作指示要求,进一步强化乌兰牧骑队伍建设管理,制定了《全盟乌兰牧骑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管理工作制度》,修订《乌兰牧骑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开展惠民演出活动954场次,创作推出北疆文化主题声乐、器乐、舞蹈优秀文艺作品214部,对外文化交流演出163场次。乌兰牧骑,已然成为引领新时代文艺风尚和展示北疆文化的“金名片”。

文物保护强根基,守护北疆瑰宝

  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及非遗保护传承传播水平,推动全盟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效推进第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专项调查工作,圆满完成我盟13个旗县市(区)1148处三普文物点复查、信息采集、审核及上传工作。扎实做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实施。申报元上都遗址环境整治项目、杨都庙消防工程等11个文物保护项目,成功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742万元、自治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59万元。

  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积极举办文物保护前置审查等培训班,联合修订《锡林郭勒盟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许可审批办事指南》,规范审批环节,提升了审批效率。积极做好202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知,推动构建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物“大保护”格局。制作播出《新时代锡林郭勒盟文物考古成果》宣传片,全面展现近年来我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及辽阔草原锡林郭勒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画卷。

非遗传承守文脉,激活文化基因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非遗+文旅”新场景、新业态。目前我盟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自治区级140项、盟级244项、旗县市级546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自治区级132名,盟级379名,旗县市级1051名。有非遗工坊47家(自治区级7家、盟级32家、旗县级47家)。太仆寺旗灯笼编织技艺非遗工坊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苏太食品有限公司(传统奶制品)和太仆寺旗雪军灯笼有限公司(灯笼编织)双双入选自治区非遗工坊优秀案例。

  通过“展赛联动、全域覆盖”模式,高质量举办非遗年货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北疆文脉 匠心传承——‘体彩杯’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大赛”、第十五届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一系列非遗展示活动,实现各旗县市(区)全覆盖,累计开展200余场次,线上线下吸引40万人次参与。积极配合自治区文旅厅开展“非遗北疆”纪录片拍摄工作,完成那达慕传统赛马、摔跤、射箭等核心场景的摄制。在第35届草原那达慕大会前、中、后期,高效配合7位拥有抖音千万级以下粉丝网红达人,深度对接我盟6大非遗项目(马头琴、察干伊德、牛角弓、蒙古象棋、蒙古族服饰、熟皮制作技艺),联动10位代表性传承人,圆满完成《守护非遗行·宝藏小城》专题拍摄,有效助力非遗项目在抖音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

惠民服务暖民心,共享文化成果

  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北疆文化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盟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阅读北疆”“唱响北疆”“舞动北疆”等主题活动2000余场次,服务惠及2000万余人次,全盟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超127万册,流动人次超157万人次。

  “歌游内蒙古”主题百姓村晚大舞台、百姓村歌大舞台以数字化突破时空壁垒、以群众主体激活文化基因、以文旅融合释放经济潜能,群众自创自演、融合线上线下,正在探索一条体现北疆特色、群众广泛参与、科技深度赋能的增效新路径。

文旅融合拓路径,释放文化活力

  持续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品牌。内蒙古自治区第35届草原那达慕立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是对深入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全方位展示,是将传统那达慕从单一的节庆活动升级为融合文化体验、体育竞技、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文旅IP。期间,推出 “北疆文化体验之旅”“非遗探秘之旅”“红色文化追忆之旅” 等主题线路,将文化遗产、民俗活动、文艺演出与旅游景点有机串联。那达慕期间,全盟14支乌兰牧骑倾力开展“天天那达慕”演出活动,演出大型实景演出《欢聚那达慕》,夜间的篝火晚会植入DJ主持、歌舞互动,广大游客沉浸式体验其中,充分感受祖国北疆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沉浸式、零距离与乌兰牧骑队员互动交流,更好地了解乌兰牧骑、感受乌兰牧骑,让乌兰牧骑的歌声从舞台流向远方,成为可参与、可带走、可传播的旅行记忆。

(来源:辽阔草原锡林郭勒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