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奋“陡”】山门大开“路两条”:走出去与引进来

更新时间:2025-05-23 13:46:00

陡箐是一个矛盾的乡镇。

山多地少,人多地少——4.8万人口守着10.1万亩耕地,“靠山吃山”被人均两亩土地画上贫瘠的注解;

地形险峻,陡壁悬崖——因地形得名的“水城东大门”,在区域发展中面临“边缘化”的困境。

要想富,先修路。对山里人来说,路就是摆脱贫穷的金钥匙。

1958年5月,水安公路通车,7月1日,贵昆铁路正式交付运营;2015年1月6日,六六高速公路全线开通营运;2020年7月8日,六安高铁开通运营……山门大开,开出了六安高铁、六六高速、G356国道交通穿镇而过的区位优势,也将陡箐新的问题引入——

路修好了,怎么富?

走出去:从“石缝刨食”到“以旅赋农”

“快摘,今年来村里收购的人更多了!”一个上午,龙小娥和丈夫已经摘了满满两大筐樱桃。

阿倮村的乡路上,相隔不远的树荫下停放着不少小型货车。临近饭点,从威宁驱车前来的韩老板车前,已经码放起两层鲜红的樱桃。

“一天能收1500斤,早上来中午回,下午樱桃已经在威宁江南物流园吆喝出了好价。”

这是韩老板自驾前往阿倮收樱桃的第三年,“同行口口相传找到这里,为了这口‘甜美’,开着车就来了。”

阿倮村位于陡箐镇下半乡,依托海拔落差形成的“天然温室”,村里形成一条精品水果产业带。

种得好还得卖得好,水果成熟时节,路边零售与外商收购已然不能满足当地供大于求的市场。“我们尝试以上半乡的区位优势带动下半乡的农业优势,即‘一轴线四中心’。”

围绕“十四五”,陡箐镇提出“一轴线四中心”规划,以旅游产业化为龙头,助推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开启新型城镇化,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

陡箐镇的农业版图上,1500米以上,刺梨与中药材在云雾间生长;1500米以下,蜂糖李、脆桃、辣椒构成“甜蜜经济带”;

陡箐镇的旅游之路里,猴儿关组非遗工坊蜡染布随风轻舞,“凉都瀑布漂流”让游客尖叫连连,鸡火锅引得人味蕾跳跃……

交通区位优势里积累的“流量”,慢慢成为陡箐“农旅双链”产生效益的“增量”。2024年,全镇特色农业综合产值突破0.8亿元,全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以“链式思维”打通产销壁垒,陡箐“富起来”走出了第一步。

引进来:“风光”点亮“阳光银行”

这几年,陡箐镇的路,变宽了。

乡道上,一白一黄交叠,新打出的黄色路道是陡箐迈步“富起来”第二步的关键。

“陡箐山多地少,我们的山现在成了宝。”随着一辆辆卡车将风机叶片运往山顶,“靠山吃山”被光伏发电画上了新的注解。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步步赶早,陡箐山间那些新修的道路,便是为了运输风机提前作的准备。

流转8亩坡地、签订20年协议,土发村王明友不仅获得租金3万元,更收获了一个光伏项目基地工作的机会,家门口的工作,给足了外出青年回家“寻风光”的底气,也将陡箐的发展之路引向新的领域。

展望“十五五”,陡箐镇将全面铺开新的“一轴线四中心”规划:以新能源产业为轴线,打造清洁能源中心、特色农业中心、文旅融合中心和生态康养中心,形成“以工促农、以旅助农”农旅文融合的良性循环,助力群众持续增收。

大唐光伏项目基地,连片的蓝色光伏板在喀斯特石山上铺展,156米的风机叶片划破云层,每转一圈,3度绿电便汇入南方电网。

以“靶向招商”精准发力,36.36亿元新能源投资在陡箐落地生根:卓阳100MW光伏全容量并网,大唐(六盘水)新能源有限公司陡箐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以六盘水首个建成并网的集中式智能化电网侧储能电站,领跑“超级充电宝”之称……

项目全部建成后,陡箐将变成“新能源小镇”,预计年发电量约11.88亿千瓦时,年收益超4.72亿元。

“石缝里长出了无限可能!”陡箐“富起来”走出了第二步。

写在后面

陡箐是一个矛盾的乡镇。

从“种一坡收一箩”的困顿,到“风光水果”四链齐舞的蓬勃,一条“山顶发电、山腰摘果、山脚游憩”的立体产业链已然成型。

把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跳板,在矛盾里觅得机会,有“早”的筹谋,有“谋”的考究。走出去与引进来,走出去的是地道风物,引进来的是落地为安。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山门大开“路两条”,每一条都是必须走好的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编辑 谢勇勇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