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徐谭
初夏时节,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的枝头青翠欲滴,这是它第一千多次舒展身姿。日前,《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为这些“绿色活文物”撑起了法律“保护伞”。
在北京颐和园的红墙旁,一株见证过康乾盛世的古玉兰又开出了繁盛的花朵;陕西勉县,全国唯一一棵400多岁的古旱莲,在孕育花蕾近10个月后迎来盛放;湖南湘西苗寨的山林里,那些被村民唤作“阿公阿婆”的古树,仍在守护着代代相传的乡愁……
“根据调查,我们国家共有500余万株古树,其中树龄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棵。”在北京城建园林集团所属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张新宇看来,古树名木的年轮里镌刻着气候和地理信息变迁的密码,树皮下流淌着珍贵的物种基因,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绿色见证。

中山大学校园内,师生行走在古树下。黄新宏摄/光明图片
科技赋能:用现代科技守护古老生命
春夏之交的北京,技术人员忙着给行道树“做体检”。今天的主角是一棵古槐树。这棵300岁的古槐树斜倚在公交站旁,虬结的根系将人行道地砖顶起拳头高的凸包。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古树技术创新负责人许鹏飞在一旁的人行道上架起激光雷达设备,随着设备一点点转动,树冠每一根枝条的弧度都被转化成屏幕上的三维模型。
许鹏飞指着屏幕上泛着蓝光的树杈模型,一根向马路方向倾斜45°的枝干被判定为存在风险,“就像CT检查,这根树枝有‘骨折’风险,行道树一旦‘骨折’,就可能砸伤行人,所以我们要通过三维模型判断如何给它进行精准修剪。”许鹏飞介绍,建立三维模型后,算法会计算出最佳修剪方案。“过去修剪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许鹏飞说。
不只是用设备“做体检”,许鹏飞也关注根系旁隆起的地砖。“别小看这些鼓包,说明树根在底下‘抗议’呢。”他轻叩着开裂的砖缝说。
“我们赶在槐树长叶子前完成扫描,等枝叶茂密时再来‘称重’——通过对比数据,既能计算树冠对电缆的安全距离,又能评估它为街道提供的荫凉价值。”许鹏飞说,定期给古树“做体检”,可以监测古树的生长状态,也能评估保护复壮措施的效果。
随着《条例》的实施,科技护树有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而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正在改变古树保护的样貌。在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一个为古树建立“孪生档案”的项目正在推进。“想象一下,我们正在为每棵古树建立一个数字分身。”张新宇介绍,“在四川剑阁县古树资源调查过程中,我们引入激光雷达等多元遥感技术,采用‘空地一体’模式采集高精度三维点云及高清影像数据,精准提取古树的几何参数、生境特征及生长环境数据,建立了古树‘数字孪生’档案,用现代科技温柔守护古老生命。”

北京颐和园古玉兰。徐鹏摄/光明图片
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古树名木保护中心,一个能够识别古树病虫害的App正在研发中。“通过手机扫描树木的形态特征,比如叶片上的咬痕或病斑,系统就能识别出病虫害类型和严重程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吴磊介绍,这个已经完成70%的App预计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无人机与AI技术也早已应用于古树名木的保护中。吴磊所在的团队已经利用搭载AI系统的无人机进行古树资源调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古树的位置。吴磊说,这项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火情等威胁古树安全的因素。
目前,吴磊所在的团队已经为湖南的很多古树进行复壮“手术”:在岳阳市,一棵树皮腐烂达2/3的古树,在他们团队的帮助下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采用引根等技术,让根系重新扎入土壤,现在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说起这个案例,吴磊很欣慰。
文化传承:古树既是见证者,也是讲述者
在湖南湘西,这里流传着“认树为阿公阿婆”的古老习俗。吴磊在调研中发现,当地人相信树有神性,为了得到树的庇护,会认一棵树作“阿公”或“阿婆”,并终身保护这棵树。
“我曾经有疑惑,为什么在同一片山林,有的树寿命很长,有的树寿命较短。调研中我了解到,有的树会被认作‘阿公阿婆’,而后一个家族几代人都会守护这棵树,树和人有了情感连接,自然就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吴磊介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吴磊在湖南衡山县长江镇新源村古树救治现场检查古树根系。新华社发
湖南会同县的一个古树群落的调研也让吴磊印象深刻。村里人谨遵祖训保护树木,即使有外来商人高价求购也不为所动。“当时买方出了很可观的价格,但树的主人就是不肯卖,说这棵树要留着。”吴磊说,这种人与树的情感连接,是很多古树能够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随着《条例》的施行,古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张新宇看来,保护古树名木不仅要用技术手段延长它们的生命,也要挖掘和传承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当我们更了解古树背后的文化时,就会自发地关心它们,大家的热爱能够让古树生长得更健康更美好。”张新宇说。
马嫒馨是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的古树文化创新负责人,她现在的工作,就是让古树名木从“沉默的见证者”,变为“文化的讲述者”。“北京作为有800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留下了大量与‘龙’相关的知名古树,如九龙柏、九龙松、卧龙松、盘龙松、白龙松等,这些古树背后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马嫒馨说,他们即将开展一些研学等科普宣教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古树。“我们还在‘京华古树’小程序上加载了‘古树游线导航’功能,里面标注了北京很多知名古树的位置,点击游线中自己感兴趣的古树点位便可自动跳转手机导航。”马嫒馨介绍。
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在张新宇看来,中轴线上的古树群落就像是活着的“史官”。中山公园辽代柏树的褶皱里,记录着千年前的暮鼓晨钟;天坛九龙柏纵向腾起的“龙纹”,曾映照过古代祭天的朱红仪仗;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古柏,用六百圈年轮书写着从太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变迁。“我们专门设计了北京中轴线古树游线,方便游客在城市漫游中,欣赏古树名木,感受岁月留下的痕迹。”马嫒馨说。
在北京古树文化挖掘过程中,研究人员考证了很多古树见证的环境变迁。“现在长在胡同小院里的一株古树,几百年前可能是王府花园中的景观树。它们见证了上百年的时光变迁,望楼起,看路延,如今扎根在了寻常百姓家,陪伴一代代人老去,再笑看一代代人长大,这种时空交错的故事特别打动人。”张新宇认为,挖掘古树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是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故宫的古树。马嫒馨摄/光明图片
吴磊每个月都会带队去湖南双牌县桐子坳进行古树监测。他也认为,古树保护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每棵古树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护树木本身,更要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基因。”吴磊说。
政策护航:为古树名木撑起法律“保护伞”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林业工作者面对破坏古树的行为常常束手无策。
“我们明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来制止。”吴磊回忆起《条例》出台前的工作困境时仍显无奈。他介绍,由于缺乏明确的执法权,过去林业部门面对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时,往往只能“劝诫”或“讲道理”,这种“软约束”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条例》的出台,明确了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让执法工作有了明确依据。
谈及《条例》的出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尹双凤颇有感触。“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古树名木在法治保护方面有短板。”身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法治建设、支持古树名木保护技术研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等针对性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今,《条例》对古树名木的分级保护、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等进行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专门性法规的空白,为更好守护古树名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尹双凤说,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此,古树保护从“道德倡导”迈向“法治护航”。
吴磊介绍,在条例实行以前,尽管森林法包含古树名木保护的条文,但该规定为原则性陈述,缺乏具体执行细节。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然针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中的古树明确了量刑标准,但对普通古树的破坏行为仅依据“根据价值认定”等笼统表述,这就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新出台的《条例》针对违法采伐、移植古树名木、损害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等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罚措施,也就是说我们对古树保护的治理更精细了,这就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法可依,工作更好开展了。”
“《条例》中还有一个亮点:在不损害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文化、观赏等价值的合理利用。”吴磊介绍,“这就能更好地挖掘古树的文化价值,纠正一些过去为了保护而完全不能动、不敢动的思想。”
在桐子坳这个拥有大量古银杏树的村落,如今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打卡点,村民们通过经营农家乐、参与景区管理等方式,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去年,双牌县被评为中国四个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县之一。“这些古树就是他们的经济来源,现在村民们保护古树的积极性特别高。”吴磊说。
随着新出台《条例》的实施和科技手段的进步,我国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正在迈向新阶段。而如何讲好古树故事,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正如张新宇所说:“古树是活着的文物,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与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6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