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强和柳静。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2010年5月1日晚上9点, 319国道宁乡段。因劳累过度,陈世强驾驶的摩托车,车身突然失控,撞向前方护栏。这个瞬间,不仅改变了这辆摩托车的行驶轨迹,更彻底改写了陈世强的人生剧本。
当救护车的警笛划破夜晚的寂静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躺在血泊中的货车司机,会在十五年后成为年产值过千万的"种苗大王"。
草根岁月 至暗时刻
陈世强的故事要从长沙近郊的宁乡农村说起。1993年,当这位未来的"种苗大王"降生时,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这一年,粮票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农产品统购统销体系开始瓦解,市场经济的大潮正涌向广袤的乡村。在宁乡的稻田边,年幼的陈世强见证了父辈们从传统粮农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艰难转型。
2010年,陈世强高中毕业,他决定留乡务农。此时的中国农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七年聚焦"三农"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趋势加剧,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42亿人。在这个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时代背景下,陈世强选择扎根土地的决定,显得既保守又另类。
"那时候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把地种好。"陈世强回忆道。与此同时,在长沙市区的一家福利工厂里,患有先天性足内翻的柳静正在学习湘绣技艺。两个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马王堆康复医院意外相遇。
"那时,她一直鼓励我,要好好活下去!" 陈世强回忆起病床上的那段时光时,声音仍有些哽咽。当时,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正经历着人生最残酷的至暗时刻——8个月的卧床治疗,十几万元的医疗债务,以及永远失去站立能力的诊断书。
陈世强在查看辣椒苗长势。
创业维艰 艰难地跋涉
转机出现在2011年,柳静在马王堆康复医院附近发现种子生意的火爆场景。
那一年的马王堆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每天清晨,来自湖南各地的菜贩在这里完成着最原始的农产品交易。柳静在这里发现了改变命运的商机——那些装在彩色塑料袋里的蔬菜种子,正在创造不少的现金流。
这个发现恰逢其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农村市场焕发新活力。淘宝网在这一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电子商务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渗透。
“当时网购刚兴起,我想着能不能把种子卖到网上去。”柳静的这个朴素想法,恰逢中国电子商务的第一波红利期。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28.5%。这对即将步入婚姻的残疾小两口,无意间踩中了时代的风口。
回家后,柳静翻出家里仅剩的2000元,拨通了“新万农”种业公司的电话。公司负责人听完她的故事后,沉默了几秒:“你先拿货,卖完再结账。”
创业初期,艰辛超出想象。10平米的出租屋既是仓库又是卧室,种子堆在床底下,打包在饭桌上完成。陈世强拄着拐杖去农科院“充电”,柳静则每天工作18小时打理网店。
第一单生意是在淘宝上卖辣椒种子。没有电脑,柳静就用手机回复客户;没有仓库,种子就堆在床底下;打包时,饭桌就是工作台。陈世强则拄着拐杖,每天往返于农科院,站在教室最后排学习育苗技术。
2013年的倒春寒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大棚里的辣椒苗全部冻死,直接损失5万多元。"那时候真想放弃。"陈世强说。但转机往往就在绝处逢生时,湖南省残联的帮扶政策如一场及时雨,送来陈世强最需要的台式电脑。
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农业产业化迎来政策春风。陈世强夫妇抓住机遇注册公司,完成了从个体户到企业的关键一跃。
2016年,当卓强农业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流转面积突破4.7亿亩,农村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攀升。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育苗模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虽然引入自动化设备,成本能直接降低40%。” 但陈世强心里明白,“我想给像我一样的残疾人,一些就业岗位。”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近乎偏执——2016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达到68台/万人,农业自动化浪潮势不可挡。
“所有人都说应该引进机械化。”陈世强回忆道。但历史总是眷顾那些兼具理性头脑与社会情怀的革新者,卓强农业因残疾人员工手工育种、分装,老客户源源不断介绍新的销售途径。
2020年初,当新冠疫情掠过中国大地时,农业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小农企倒闭数量激增。在这个时刻,陈世强却展现出一个成熟的战略眼光——他敏锐地捕捉到线上生鲜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我们必须自己送货。"陈世强戴着口罩,亲自跟车将种苗送到客户手中。这种近乎"敢死队"式的服务,让卓强农业在行业寒冬中平稳度过。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一年,这家公司没有裁减一名残疾人员工。
卓强农业公司内,辣椒苗正长势喜人。
逆势生长 种子的力量
回望陈世强的人生轨迹,就像观察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破土而出时奋力向上,最终绽放生命的华彩。这个故事不仅关乎个人奋斗,更折射出中国社会近二十年的深刻变迁。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冬奥会,从金融危机到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在波折中前行。而像陈世强这样的小人物,正是这个伟大时代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唯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才是穿越周期的永恒力量。
2024年,卓强农业的种苗年销售额突破1000余万元,拥有8个现代化育苗大棚和500平方米的销售中心。但夫妻俩依然保持着创业初期的习惯:柳静每天亲自检查每一批种苗质量,陈世强坚持到每个大棚查看温湿度。
夕阳西下,记者离开时,大棚里的补光灯渐次亮起。柳静和陈世强查看绿油油的辣椒苗,他们的影子,和那些嫩绿的秧苗重叠在一起,倔强地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