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教育星球|治愈孩子“空心病”,从“批改答卷”到“递出画笔”

更新时间:2025-04-23 20:06:00

【案例】

晨光斜斜地洒进教室,课桌上堆叠的试卷泛着冷白的光。后排的小H将脸埋在臂弯里,任由窗外的鸟鸣掠过耳畔。班主任推门而入,轻声问他是否愿意在艺术节上演奏二胡——那是他曾经引以为傲的才华。他沉默良久,最终摇头:“算了,没意思。”

他的成绩单上数字亮眼,也时常对周围人礼貌地微笑,却在某个清晨突然拒绝踏入校门。“活着就像填一张标准答卷,”他对心理老师说,“每一步都被规划好了,但没人告诉我为什么。”

小H的故事并非孤例。这一幕,成了一部分当代青少年的精神缩影。他们看似手握“完美答卷”,却困在意义的荒原里,像一支被抽空墨水的笔,徒劳地在人生的纸页上划动。

一位教龄20多年的教师叹息说:“我们教会孩子解题,却从未教他们解人生的方程。”学生们熟记公式,却对“自我”二字茫然;他们追逐分数,却在夜深人静时诘问:“这些努力究竟为谁?”

留出空白,为生命勾勒脉络

人生若是答卷,其悲剧性在于:标准答案永远在别处。有人将高考状元退学的案例比作“断崖式坠落”——当外界掌声停歇,那个被分数堆砌的“完美自我”便轰然崩塌。

若将人生视为画卷,答案便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项。画卷之美,恰在于留白处的呼吸,在于笔墨未及处的想象。

古人有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教育的真谛,或许正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空白。就像水墨画中的飞白,看似虚无,实则藏着万千气象。可惜,在功利教育的框架下,孩子们过早地被塞满“正确答案”,失去了在空白处探索的勇气。

一位哲学家曾说:“生命的价值不在已知的答案,而在未知的追问。”一次失败的尝试、一场无目的的漫步、一刻纯粹的放空……那些未被填满的缝隙恰恰是灵魂生长的沃土。人生本无既定模板,有人以工笔细描,有人以泼墨写意,不同的笔触终将交织成独特的风景。

试卷之外,寻找人生“可能性”

这一代青少年,注定要在“答卷”与“画卷”的撕扯中寻找平衡。他们从小被训练成“答题高手”,却在某个瞬间惊觉:人生的考场上,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这种撕裂感,在数字化时代愈发尖锐。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成功模板”,短视频里滚动着“人生赢家”,算法推送的每个“参考答案”都在加剧焦虑。年轻人如同站在十字路口的旅人,左手攥着写满标准答案的试卷,右手握着空白的画卷,却不知该向何处落笔。一位高中生写道:“我们这一代,像是被编程的机器人,突然有一天被要求拥有灵魂。”

这种困境,折射出教育生态的深层矛盾。当学校用红笔圈出“错误答案”,当家庭用焦虑浇筑“正确道路”,孩子们便逐渐丧失了对“可能性”的信仰。就像小H的困惑:“如果人生只有对错,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接纳多元,绘各自美好画卷

治愈“空心病”,或许需要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从“批改答卷”转向“递出画笔”。真正的教育不应是单向灌输,而应如园丁培育花木,给予阳光、雨露与等待的耐心。当课堂允许学生质疑标准答案,当考试包容非常规解法,当家庭接纳“无用之美”,那些被压抑的创造力便可能破土而出。在人生的画卷上,无需每一笔都完美,重要的是笔墨间流淌的真实。有人以理想为颜料,有人以热爱为底色,即便画布上留有遗憾,那也是生命独一无二的印记。

回到小H的故事中。在老师的邀请下,小H同意将琴带来学校,开一场一个人的音乐会。他打开了考级完成后便被束之高阁的琴盒。这一场演出,没有乐谱,没有评委,没有满堂观众,更没有成绩单。随着琴弦震颤,小H心弦似乎也被拨动。陶醉的神情中,让人看到他埋藏在心底的热爱正在一点点复苏。

教育的使命,或许正是如此:不是将人塑造成标准答案的复刻品,而是帮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当社会愿意接纳更多元的“人生答卷”,当教育更愿意在空白处播种希望,那些曾被诊断为“空心”的孩子,终将在属于自己的画卷上,绘出星辰与大海。因为最好的答卷,从来都是未完待续的画卷。

本文作者: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德育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首期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周雯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