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近日,演员李现出现在北京公园“打鸟”,在互联网引爆多个热搜。“现男友”被调侃为“现大爷”的同时,架着“长枪短炮”、沉迷于观鸟、拍鸟的“鸟友”也走入大众视野。专业镜头价格不菲,哪些人在观鸟、拍鸟?他们是怎么入坑的?又有哪些收获?4月的第3周是北京市“爱鸟周”,记者和几位鸟友聊了聊。

2025年4月9日,玉渊潭公园,不少摄影爱好者在万萍荷香景区拍摄野生水鸟。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十年前,退休的张小明爱上了摄影,起初是拍花拍风景人物,后来迷上了拍鸟。他总是迎着晨曦来到湖边,“冬天7点多,夏天6点一开园就来了”。此时的公园静悄悄的,鸟儿比较活跃,光线也柔和,很“出片”。
在他看来,拍鸟的乐趣比拍花多得多。“拿春季来说,从两只鸟搞对象、到共筑爱巢、产卵、孕育新生命,再到雏鸟在巢里抢地盘打架,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画面。”
张小明曾被凤头鸊鷉(pìtī)筑巢的经历打动。它们衔来一根根枝条搭窝,还要将窝压得瓷实才能产卵、孵卵,但飘忽不定的大风经常将窝掀翻,鸟卵滑落水中。有一次,鸟友们持续观察,发现雌鸟雄鸟前后搭了4次窝,下了13个鸟蛋,最后只孵出5只雏鸟。
感觉到凤头鸊鷉的不容易,张小明有点心疼,有一次,他用竹竿编了一个窝,请打捞水草的工人将窝放到水中。“凤头鸊鷉确实也来了两天,随之就把这个窝弃了。虽然非常麻烦,但它还是喜欢自己搭的浮巢,更自然、让它有安全感。”这也让他意识到,野生鸟类在自然界中自有一套生存法则,不需要人为干预。
他明显感到,近些年来,鸟友们的护鸟意识也在提升。
“打鸟”是摄影圈的行话或戏称,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张小明坦言,过去确实有拍鸟爱好者真“打”鸟。大家的本意并不是击中鸟,而是通过干扰,把静止的鸟“轰”起来,以便拍出动态镜头。有的人甚至为了拍雏鸟,修剪部分树枝。如今再遇到这种个别的不文明行为,总会有鸟友挺身而出“叫停”。“大家更愿意等待,拍摄鸟在自然状态中展现的动作。鸟很聪明,你打它一次,它再不来了。我们达成了共识,即便什么都拍不到,也不能干扰它们。”阅读全文>>>
在大多数年份,北京的春天温和、安稳。三月的柳芽,四月的玉兰和桃花,都在暖风里慢慢舒展。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撞破了这份宁静。4月10日10时30分,北京发布大风橙色预警。如果按照风力等级划分,预报中的风力在陆地上很少见。大风牵动着这个城市,有的人提前为迎战大风做好了准备;有的人买好物资闭门不出;有的人不断在网上讨论这场风到底能刮多大。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工作者,为了城市的运转,顶风坚守。

4月11日凌晨,大风里的外卖员。 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4月10日10时30分,北京发布近十年来首个大风橙色预警。按照中央气象台的预测,本次大风预警,平原地区将出现9~11级、山区将出现11~13级的阵风,具有一定的极端性,部分站点可能会接近或突破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4月极值。次日,北京全市停止一切室外施工作业和游乐活动,市属公园部分区域临时封闭,机场部分航班将取消或延误,部分高校暂停本周末校园参观。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13级阵风可以吹断像直径达到30cm左右的树木,吹倒一些广告牌、简易的搭建物、农业设施和交通设施,甚至像路边的电动车、自行车等一些轻型的车辆也有可能会被吹翻。”
从4月9日开始,这座城市中的许多人就进入了紧张的应急状态。门头沟某小区17层住户小孙,也提前做起了准备。曾在厦门经历过台风的她清楚,高层建筑受风面更大。到了下午,楼下便民超市的货架已空了大半,她将最后十卷胶带全部买走。“将胶带以‘米’字形贴在窗户上,叉贴法能分散应力。”这是小孙从应急管理部公众号学来的防风技巧。她说,这样可以增加玻璃的韧度,降低玻璃振动的频率,防止玻璃破裂时伤人。

4月10日,大风来临之前,工人们正在移除有隐患的路障。 新京报记者 咸运祯 摄
更多的细节体现在城市里,4月10日,记者注意到,马路上不少道路隔离栏已经用铁链锁在了地上;环卫工人利用风前有利条件,进行深度清扫保洁;电力维修人员出现在大街小巷,维护、检查着电线电缆。4月10日起,4万余名护林员全员在岗;对4800余株高危树木进行加固修剪;圆明园遗址公园加强巡查,拆除露天文物玻璃罩并转移至库房保管。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全力降低大风可能带来的损害。阅读全文>>>
4月12日白天,正值本次大风天气最强时段,记者走进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应对这次极端大风天气的应急调度指挥中心,从信息报送、核实、研判,到组织调度和应急处置,一件件应急信息在这里得到持续处理。

4月12日,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里可以看到各区、各部门应急人员的视频情况,以及相关点位的监控情况等。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在4月1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出大风橙色预警前,指挥中心的全体干部都已停休在岗。根据《北京市大风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全市各部门、各区落实预案规定的职责任务,备齐应急响应力量。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专员王欣告诉记者,这一次,由于大风预警层级高、持续时间长,是近年来比较大的大风天气应急响应。“在指挥中心,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可以随时联系到相关部门和单位。”此外,还有六个部门参与联勤值守,需要什么力量就能调度什么力量顶上。阅读全文>>>
北京大风何时结束,明天上班气温回升吗?

图片来源:气象北京
对于北方地区出现“历史同期罕见”大风的原因,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主要原因是此次冷空气来临前华北地区有一次明显的升温过程,加之这次冷空气势力比较强,形成了较大的气压梯度,容易导致地面大风产生。
北京市气象局气象高级工程师尹炤寅表示,一般来讲,晚上的风会比白天风小,12日晚风力减小后,13日白天风力还会再次增大,“下周一晚上太阳落山后风才能停止。”
马学款表示,冷空气在春季的活动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每次冷空气活动会导致气温在一定幅度上有一个明显的波动,但是气温下降之后会出现一个快速的回升。
据气象北京最新消息,14日仍有4级左右偏北风,阵风7、8级,山区局地10级以上,防风防火仍是重点;14日傍晚时分这场持续性大风天气结束。明天白天最高气温快速回升至24℃,后天(周二)气温又继续飙升至31℃,随后气温有所回落,但温暖依旧。阅读全文>>>
飞絮恼人,果真就拿它没办法了吗?不。据新京报报道,4月9日,在北京市一个杨柳飞絮治理的现场会上,一款轻便的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引人注目,该吸收机形似吸尘器,一米长,1.4公斤,可将落地的杨柳飞絮快速吸走。另外,北京研发凝絮剂应对杨柳飞絮,已在红领巾公园等处试用。

2025年4月9日,北京永定门东滨河路,工作人员给路边的杨树喷水抑制杨柳絮,喷向树冠的水雾中掺入了新研发的凝絮剂。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从现场视频看,杨柳飞絮吸收机简便易操作,且“定向”吸收柳絮,至少能够做到落地的杨花柳絮不再飘浮惹人,实在是实用得很;而凝絮剂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的水溶液,可均匀喷洒于树冠上,使杨柳絮在树上黏结、收缩,失去飞行能力,也是十分厉害。
可见,对飘飞了几千年的杨柳飞絮,人们并不是完全无计可施。只要找准目标,下决心去研发应用产品,就一定能够找到多种缓解飞絮困扰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可能不会一劳永逸,但至少也是一种积极举措,体现了人们在城市治理方面的精细化思维。
飞絮每年都要飘飞四五十天,确实让人烦恼。对此,近些年来,很多地方也不断拿出一些举措,其中既有源头控制,也有过程干预,还有末端治理,但实际效果仍差强人意。这中间固然有点多面广等困难,但也与“年年只重视一阵子”有很大关系。
这件事其实不是小事。随着各地对生态的重视,城市的森林覆盖也迅速增长,飞絮的实际危害也越来越大。既然更换树种不太现实,不妨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强研发力度。实际上,此次研发的凝絮剂,就体现了跨领域技术集成与场景化部署的思路,着眼于构建综合防治的技术体系。
飞絮如此,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城市牵扯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宜业宜居”绝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而应体现、贯彻、浸润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项措施、每一个细节上。阅读全文>>>
编辑 孙琳智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