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建估值逻辑 银行打响破净“攻坚战”

更新时间:2025-04-01 07:03:00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近日,A股多家银行发布估值提升计划,积极响应去年11月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文件。对于长期破净的银行板块而言,这无疑是吹响了估值“攻坚战”的号角。

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银行股长期破净并非我国独有现象。日本、欧洲的银行以及部分美国银行,也普遍出现过市净率偏低或破净的状态。这一现象,通常与经济周期、行业特性及政策环境深度绑定。

从国际经验来看,海外银行业破净的背后,也主要源于息差收窄和盈利能力承压带来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走低。日本方面就是一个典型,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银行业受低利率、老龄化及低息差困扰,市净率长期低于1倍。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0年末,日本三大金融集团估值总体呈现下行走势,市净率从1倍跌至0.4倍。此外,经济增速放缓时带来的风险事件,也对银行估值造成影响。比如,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后,美国中小银行市净率也曾出现破净状况。

面对银行股破净,海外市场如何进行市值管理?综合以往实践和经验,主要分为三类模式:

一是通过加强回购和分红等资本运作,推动银行股的投资价值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比如,2013年至2017年,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机构通过大幅回购,显著推高了股价和市净率;日本银行业则是通过提高分红频率和分红比例吸引长期资金,其中三菱日联银行甚至一度将分红率提升至40%。

二是通过轻资本与多元化经营,进行战略转型。比如,摩根大通非息收入占比超50%,该机构通过财富管理、投行业务降低对息差的依赖,零售端的财富管理和对公端的交易银行展现了优异能力。

三是通过金融监管政策协同,结合银行自身治理改革的方式来优化净资产收益率。比如,日本金融厅要求企业ROE达8%以上,倒逼银行优化资本配置;欧洲通过引入保险、养老资金等“耐心资本”,稳定股价波动;美国银行将股东总回报(TSR)纳入高管考核,推动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一致。

全球银行业遭遇“破净”困境,本质是经济周期、行业特性与政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银行业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路径。

综合业内观点来看,短期可通过分红和股东增持等手段稳住市场信心,中期可通过轻资本转型提高效率,增强对公交易银行和零售财富管理的能力。从长期来看,国内上市银行应从自身治理改革和政策协同入手,重建估值逻辑——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资本精细化管理能力等,同时顺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积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