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购物中常见的欺骗手段包括:
声嘶力竭的叫卖:
通过急促的背景音乐和加快的语速,配合厚脸皮的主持人声嘶力竭地叫卖,调动观众情绪,同时使用绚丽的画面演示。
模拟被访者假谈感受:
在广告中出现的所谓消费者采访画面,实际上是由三流演员扮演,他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产品如何好,以此来打动观众。
限时限购蒙骗观众:
在快节奏的画面播放时,屏幕一角显示倒计时,并有主持人不断提醒“就剩最后几台,预购从速”,以此催促观众赶快下单。
夸大其词:
例如,宣称足金项链实际上是镀金项链,或者宣称国际名表、纯金加钻的手机实际上连镀金都不是,所谓的“钻石”只是人工玻璃制品。
偷天换日:
用PD(钯金)饰品冒充PT(铂金)饰品,或者对产品成分进行偷换,以部分概括整体。
霸王条款:
例如,消费者在购买优惠商品后发现问题,条款规定不得退换货;或者在出售打折商品时,服务卡上有最终解释权等规定,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难以维权。
低价促销:
广告宣称的手机便宜,但实际上是翻新机或水货,无法进行正常的联保。
频“打太极”:
对产品存在的问题死不认错或推诿,售后服务人员采取拖延战术,最终使消费者放弃维权。
隐藏地址:
电视购物往往采取异地流通,电话认购、邮递送达,验货环节缺失,导致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无法验货,收款后发现问题也难以维权。
这些手段共同构成了电视购物中的常见骗局,消费者在观看时应保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建议在购买前仔细了解产品信息,选择信誉良好的购物渠道,并在收到商品后及时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