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庄子《德充符》——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

更新时间:2023-08-10 09:30:41

孔子是当代的至圣之人吗?恐怕未必。这是庄子事故中叔山无趾得出的结论,为什么他会得出这个结论呢?一起来看看庄子的这则故事。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

鲁国也有一个受刖刑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字叫叔山,叔山应该是氏,反正我们现在把姓与氏已经彻底搞混了,也就不去过多的解释了。这个人跑来求见孔子,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叔山此人没有脚趾,所以走路的时候只能用足根,故叫做踵见。我觉得这种解释有点就字面意思强行解释的感觉。我认为解读为摩肩接踵的“踵”的意思更准确一些。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不是用脚后跟走着来见孔子的不重要,用什么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亦步亦趋的形态,这种形态表明了一个人急切的心情。紧跟在孔子脚后跟后面,追着向孔子请教。否则坐车来求见的还能叫“车见”不成。

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

孔子说道:“你过去处事不小心,犯法被处以刖刑,砍去了脚趾,你现在来到这里,还来得及吗?”不知道孔子为什么会是这种反应,从《论语》记载的孔子的言行,这种反应应该是庄子想当然尔,或者是庄子文章故事情节需要如此设定,所以孔子必须是这种反应。

多说几句,《论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叫公冶长的也受到过牢狱之灾,孔子可没有看不上这个弟子,不仅体谅了公冶长,认为公冶长那次坐牢完全是无妄之灾,最后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

叔山无趾说道:“我只是因为过去不懂事,不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犯了错误而被砍去脚趾。我今天来是因为有我知道有比脚趾头更重要的东西,而我希望能够保全它。世间万物无不被上天覆盖,无不被大地所承载,我本来还把夫子你看成贯通天地的高人,怎知你却是这样的人。”

失望啊!我态度这么诚恳的请教学问,以为你是一至圣高人,没想到你竟然揪着我过去曾经犯的错误不放,怎么话里话外好像还很看不起我们这些受刑而身体残疾的人。难道说你说过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对这好像是佛教的,你曾经说过的应该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难道是骗人的?可能来的时候还有一点拜师的小心思,这会差不多也抛到爪哇国去了。

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

孔子一听叔山无趾这话,高人啊!再一反思自己的刚才的话,是不对。赶快认错说道:“是我孔丘浅薄粗陋了,实在不好意思!你看你还是怎么还在外面站着呢,赶快进来吧,讲谈谈你的所听到一些道理吧。”

孔子的态度转变还是很快的,知道自己说话有问题,该认错马上就认承认自己的不对,“过则勿惮改”践行的还是很到位的。

“无趾出”有很多版本都解读为无趾走了以后,而且还自行脑补了很多两人交流的场面。这应该是为了给孔夫子留面子吧。就庄子文章的本意分析,叔山无趾应该是没理会孔子态度的转变,径直而去。清代宣颖注释“径去”应该是准确的。如果叔山无趾与孔子进行了友好而亲切的会面及交谈,然后离开的。再去见老子,说后面的那些话,岂不成了两面三刀的卑鄙小人,道家高人应该不屑如此作为吧。

孔子曰:“弟子勉之 !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看着高人渐渐远去,孔子回过头就来教训自己的弟子们,说道:“孩儿们操练起来,不对,此大圣非彼大圣。孔子应该是说:“同学们,你们要努力啊,你们看看人家叔山无趾,脚趾头都被剁掉了,还想通过努力学习,弥补自己过去犯下的过错,何况你们这些没有犯过错的人呢?”

感觉孔夫子这个时候真有我们高三老师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的心了。就差说你看看别人家孩子!为什么总是别人家孩子,我小的时候总在想为什么不比比别人家老师?别人家家长呢?由此看来教师的传统由来已久啊。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叔山无趾后来碰到了老子,也可能是专程拜访老子的时候,提起了会见孔子的感受,说道:“人们都说孔子是当代的至圣之人,未必吧,我感觉好像差了那么一点。(如果真达到了至圣水平)他何以还频频以教授弟子为能事呢?而且为了使自己名声远扬,甚至还教授一些荒诞不经、奇异幻怪之内容。难道他不知道至圣之人是将名声视为约束自己的桎梏的吗?

很多版本都将“彼何宾宾以学子为”解释为“他为什么还常常来向您请教呢”,我不认同这种解释,照这种理解,这不是面对面的拍马屁吗?用贬低孔子来吹捧老子。但是问题是后面一句又是“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难道向老子请教的结果就是回去教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以博取名声?这就不是拍马屁了,而是拍马蹄子了。

老聃曰: “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老聃禁不住反问叔山无趾道:“(你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当面告诉他要视生与死同一,是与非一贯呢,帮助他解除其桎梏,难道不可以吗?”

叔山无趾不置可否,说道:“其天性要受此桎梏,怎么可能解得开呢?”

其实叔山无趾的态度才是道家正统的处世态度,顺应天命。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你去警醒、提示他,让别人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谁能说这就不是天命了呢?没准是天命让你去帮助他的也说不定呢?但是如果你非要说强自插手有违天命也对。这好像是个死循环,不论也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