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钙、磷、钾、镁等属于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含量不足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需要通过食物摄入,尽管其在人体内的含量微乎其微,但其可参与各种生物代谢过程,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期,因代谢旺盛而对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更高,相对成人更容易受到微量元素缺乏的影响。目前,有13种微量元素被充分证实对人类等高等生物有重要的营养作用。按这些微量元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可依次排列为:铁、锌、铜、氟、碘 、硒、镁、铬、钴、钼、镍、硅、矾。我国儿童中最常见的是铁、铜、锌、硒的缺乏。
![](https://static.fmbk.net/images/2024/12/22/5c67180642e957461beda65e19d74bb5.jpg)
铁
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铁缺乏可造成缺铁性贫血,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与此同时,铁还参与细胞呼吸、多巴胺合成、神经髓鞘形成等,对人体免疫功能、神经心理发育等也有重要作用。
人体中1/3的铁来源于食物摄取,食物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动物性食物如精肉、血、内脏含铁高且为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植物性食物如大豆、黑木耳等含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偏低,故饮食中应适当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Iron
锌
是人体内含量仅次于铁的第二大微量元素。锌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是细胞内最丰富的微量元素以及多种酶的关键组成成分,参与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和机体多种代谢活动。锌缺乏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机体免疫力下降、食欲低下、皮肤感染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
红肉和贝类食物是锌最好的来源,且易于吸收,坚果类含锌量也较高。植物性食物含锌较少且吸收较差,故素食者容易缺锌。
Zinc
铜
主要参与人体内氧化还原过程,如铁代谢、抗氧化防御、神经肽合成以及免疫功能等。铜缺乏可导致心血管系统发育不良、骨骼异常以及神经和免疫功能异常。
Cuprum
硒
是硒蛋白的必须组成成分,硒蛋白参与保护机体免受脂质过氧化损害、甲状腺素代谢、T细胞免疫以及炎症反应的调节等。
食物所含硒与当地土壤含硒量以及其他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Selenium
![](https://static.fmbk.net/images/2024/12/22/124c36178a265846b3d6adc72b64c67f.jpg)
微量元素分布在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而且生物利用率也相对较高。如肉类富含高生物活性的血红素铁、锌、铜、有机硒等;贝类的锌、铜含量更高于肉类,但不易获得;鱼类的铁和锌含量则明显低于肉类;豆类也富含铁、锌、铜、硒,但植酸含量也高,干扰其生物利用;全谷类中铁、锌、铜、硒的含量则受到产地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中国营养学会婴幼儿微量元素参考摄入量
微量元素 | 0-6月龄(AI) | 7-12月龄(AI) | 1-3岁(RNI) | 4-6岁(RNI) |
铁(mg/d) | 0.3 | 7(EAR)/10(RNI) | 9 | 10 |
碘(µg/d) | 85 | 115 | 90 | 90 |
锌(mg/d) | 2 | 2.8(EAR)/3.5(RNI) | 4.0 | 5.5 |
硒(µg/d) | 15/55(UL) | 20/80(UL) | 25 | 30 |
铜(mg/d) | 0.3 | 0.3 | 0.3 | 0.4 |
氟(mg/d) | 0.01 | 0.23 | 0.6(AI) | 0.7(AI) |
铬(µg/d) | 0.2 | 4.0 | 15(AI) | 20(AI) |
锰(mg/d) | 0.01 | 0.7 | 1.5(AI) | 2.0(AI) |
钼(µg/d) | 2 | 15 | 40 | 50 |
AI:适宜摄入量; RNI:推荐摄入量;EAR:平均需要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