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玉蜀黍是什么作物(玉米:世界第三大主粮)

更新时间:2024-10-30 08:17:57

农业是是工业时代前的文明形态的基石,英文中Culture是表示文明和文化的词,同时也具有耕作和栽培的意思,若是在Culture上加前缀变成Agriculture,就是农业的意思。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词Cultivaton,也同时具有培养、耕作、耕种、教化、文雅的意义。可见,农业与文明是密不可分的。在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社会,一种高产作物出现并变成主粮后,甚至能够改善一个民族的命运,玉米就是这样的一种作物。

玉米学名玉蜀黍,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的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别名还有包谷、苞米、棒子、包芦、玉茭、粟米、玉麦、芦黍...等一众“土得掉渣”的名字,一度掩盖了它“洋货”的出身。作为世界仅次于小麦、水稻的第三大主粮,也是现在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种。

作为仅次于小麦、水稻的世界第三大主粮,也是现在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种。

玉米原产地在中南美州,根据出土文物,印第安土著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

原产地在中南美州,根据出土文物,印第安土著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培育玉米了。看似落后的印第安人,栽培了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合起来还要繁多的粮食作物品种。

玛雅玉米神,左手那两个甜筒状的东西就是玉米,印第安人祭拜的玉米之神,可以保佑玉米丰收。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中墨西卡人的玉米神辛特奥特尔,象征着幸福和运气和丰收。

当1492年11月,哥伦布到达美洲新大陆时,玉米还仅仅存在于中南美洲,作为印第安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被种植,可以说没有玉米就没有印第安人文明。所以在美洲印第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之一的玛雅人心中,玉米还象征着富饶、财富,并衍生出了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农作物神明—玉米神。

美洲的印第安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分布示意图。

玛雅文明遗址

之后玉米便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步伐开始闯荡世界,500余年的传播使得玉米取代了很多地方当地的长期种植的作物,堪称一部征服史。比如仅在短短200年的时间里,玉米就把中国东北平原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玉米带的腹地,驱逐了曾经风光无限的高粱,也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印第安部落的果腹品,到世界谷物之王、饲料之王,玉米几乎把根系扎遍了全球。

吉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均位于北纬45度附近。

从印第安部落的果腹品,到世界谷物之王、饲料之王,玉米几乎把根系扎遍了全球。

玉米的强势源自特别的传播方式,实际上,玉米的果穗在生物学上是一种畸变的类型,它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却不具备散布其种子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下掉落在地上的果穗尽管能在有利的生长条件下完成萌发、生长,但会产生一丛过于密集的幼苗,有限空间里的有限土壤水分和营养,会导致这些玉米几乎全都不能正常发育结实,所以现代玉米是高度驯化的作物,种子的延续完全依赖于人类,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经过几代便会灭绝。

现代玉米是高度驯化的作物,种子的延续完全依赖于人类,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经过几代便会灭绝。

玉米的原生“母种”毫无疑问是印第安原住民,而“父种”野生玉米则至今不甚明了。

但玉米这种果穗放置在所有野生植物和其他作物上别无二家,但作为一种从野生植物驯化而来的作物,玉米的原生“母种”毫无疑问是印第安原住民,而“父种”野生玉米则至今不甚明了。不过,生物学上的研究认为墨西哥的“大刍草”(即类玉蜀黍)就是各种玉米类型的祖先,类玉蜀黍在中美洲逐步驯化为栽培玉蜀黍后,不同玉蜀黍种簇间常发生杂交,便产生形形色色的变异类型。

秘鲁的玉米博物馆里展示的玉米种类、形状、颜色、花纹迥异。

类玉蜀黍在中美洲逐步驯化为栽培玉蜀黍后,不同玉蜀黍种簇间常发生杂交,便产生形形色色的变异类型。

这点从秘鲁的玉米博物馆中可窥见一斑,这座位于与库斯科到马丘比丘之间的“圣谷”之中的博物馆,所在地正是印加帝国鼎盛时期最繁荣的文化、经济中心。博物馆里展示的玉米种类、形状、颜色、花纹迥异。据古墓和废墟的考古显示,秘鲁的玉米种植历史超过5000年,一直是当地土著人的主粮。也因为种植培育历史悠久,秘鲁人自豪地宣称,他们拥有数百个玉米变种。

美洲玉米与彩虹玉米杂交而得出来的“玻璃宝石玉米”。

宝石玉米是通过多父本授粉完成,即是玉米棒并非一个整体,每一颗玉米粒都是一个单独个体,其基因型不同。

这些玉米品种中,除了最常见的浅黄色,还有红、橙、黑、紫等各种颜色,有些玉米粒上本身还带有花纹。这种颜色差异是由于所含色素不同,研究发现,不同颜色的玉米有着不同的食疗保健功效,比如紫色玉米富含花青素,这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和最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有助于年轻抗衰,而橙色玉米则富含叶黄素和玉米黄质,能帮眼睛过滤有害的紫外线,延缓眼睛老化,对视力有好处。

玉米颜色差异是由于所含色素不同,研究发现,不同颜色的玉米有着不同的食疗保健功效。

富含水溶性黑色素的黑玉米,能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的食疗功效。

还有富含水溶性黑色素的黑色玉米,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和增进皮肤的光滑度,抑制炎症和过敏的食疗功效。这些不同类型的玉米,其种子决定了玉米的大小、口感、颜色等特征,而种子则是与其他玉蜀黍种簇杂交,在基因突变中而形成的特殊类型。比如分布于美国中西部玉米带的最高产马齿型玉米,就是由北部硬粒型玉米和南部典型深马齿玉米杂交和选择的产物。

位于秘鲁库斯科到马丘比丘之间的“印加圣谷”

玉米学名玉蜀黍,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的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

这种充分的多样性杂交,不仅仅造就了玉米多样的种类,还有高产。同样作为禾本科,玉米的亩产量要远高于水稻和小麦这两种世界排名前两位的主粮,小麦和水稻的亩产大致在1000斤左右,玉米却可达1800斤,在世界主粮排名中也仅次于马铃薯亩产的8000斤。产量的增加直接促使中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在1531年传入中国广西,此时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足40年时间,到了明末1643年,玉米已经传播到汉地十余省。要知道北宋是中国人口首次过亿的朝代,约为1.26亿,中间经历蒙元混战战乱,人口峰值也仅有9000万,第二次人口过亿就是明朝,人口峰值为1.97亿,但到了清朝后期,人口就直接暴增到4个亿,可以说玉米红薯这些外来物种的传入功不可没!

全国玉米主产区长势遥感检测图

即便是如今,像河南这样的粮食生产大省,玉米作为换茬接替冬小麦种植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90多万公顷的播种面积,产量达1957.5万吨,更是占到了河南省粮食总产的30%以上。

在河南,玉米作为换茬接替冬小麦种植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90多万公顷的播种面积,产量达1957.5万吨。

但河南并非是中国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摘取玉米种产桂冠的是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由于北纬45度附近区域是玉米的最佳生长区,外加上吉林中部肥沃的黑土地,所以吉林不仅是中国玉米生产的最大基地,还是与乌克兰、美国大平原齐名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由此吉林也成了中国的产粮大省,玉米深刻影响着这里的作物种植结构。

吉林不仅是中国玉米生产的最大基地,还是与乌克兰、美国大平原齐名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作为一种商品作物与粮食作物兼具的物种,包括吉林在内的东北玉米曾是大规模“北粮南运”和粮食出口的主角,人均玉米产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是这种较为单一的种植结构,也使得个体农民很难找到其他收入来源,不过好在近些年,东北玉米加工和乙醇工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格局正在被改变。

2013-2022年中国玉米产量走势图,资料来源:USDA、智研咨询

当然,玉米在中国北方的广泛的种植,只是这种高产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从中南美州传入中国的还有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番瓜、西红柿、菜豆、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烟草等近30种作物,它们掀起了中国的“粮食生产革命”。在这些传入的作物里面,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是无疑是玉米、番薯和烟草。

2019年度全球玉米产量格局(百万吨,%),资料来源:USDA、智研咨询

“粮食放大器”—老式爆米花机

说到这里,延伸讲一个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的神器——“粮食放大器”:一碗玉米倒进去,“砰”的一声过后,就变成了一麻袋爆米花,这就是老式的爆米花机。其原理就是利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玉米胚乳中的水分快速汽化,淀粉也变成浆状物,体积随之不断膨胀的远离。当玉米粒的外皮不堪重负,就会瞬间爆裂。由此其貌不扬的爆米花机被冠以“粮食放大器”之名,引人侧目。

这就是玉米,凭借适应性强、易于种植、高产多样、兼具经粮的优势,在短短五百年时间从中南美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第三大主粮,养活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