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得特定的知识。”
独立思考
澄清一个概念:
独立思考:
这是教育领域的概念,近代是可以追溯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高校培养不出来创新性人才”?对教育的刺痛,不言而喻。
而创新的基础,首先在于内在性的“独立思考”,而不是来自“输入性”的教育。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来创新人才。
当然,最振聋发聩的,莫属五四精神“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这是近代中国觉醒的格言,所有有关的进步,都可以追溯到这里。独立思考,也可以追溯到这个根据上。历史意义不谈了。首先谈下现实意义。
独立思考的现实意义:
独立思考的意义
一:为什么读书,然后去读书。这是符合伦理学里面的功利主义。也是完美的逻辑闭环。
若一个人在自己的头脑中并没有某个清晰的“问题”浮现,没有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真正关切,当然也没有以自身之力对该“问题”做出尽可能的独立思考(且不管这思考有多幼稚),那么就一定先不要以任何形式去“了解”与“学习”别人关于这一问题的谈论意见,不管这种“了解”与“学习”的渠道是来自老师的讲解还是对书籍的阅读。因为思的对象只能是问题,没有思考所作用的“对象”,思考活动是无以开展的。问题意识在思考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考活动的前期通常先以“问题关切”、“问题困惑”甚至“问题折磨”而显现,然后才有可能动用各种已有经验发起对该问题的解决,从而走上思考之途。
如果一个人的头脑并未对某一问题开放,或暂时无法领会该问题的意义所在,那就宁肯他在该问题上处于无知,也不要把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介绍给他,否则无异于一个学生在连题目是什么都还不很清楚之时即被分给了解题答案,这样的答案给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独立思考,是思想之树的养料,让你真正活着,搬用别人的答案,像是建筑物,堆砌起来某一种冰冷的形状。填充到自己脑袋里,让一点可怜的思维种子,都没有地方生根发芽。
思考
二:独立思考,在时间关系上,是对认识的限定。
独立之思,一定要走在学之前。比如某学生,在之前预习了不少功课,对于课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但这还不是独立思考,只是一种理解性思考,顾名思义,边学边思。为什么说这样也不是独立思考呢,因为这个过程取消或者省略了“具体问题的产生”和本身对“问题的关切”,这只是一种隐性思考。很多粉红看到华为做了个芯片,就认为买华为就是爱国的思想,就是这种理解的思考。只是一种隐性思考,依然非独立思考。这种隐性理解的思考,最终走向就是一种激具攻击性的思辩中。
思考
三:独立思考,不在于学多还是思多。
独立思考,需要具备的是在个体获取知识之前的过程中,善于处理,个体知识于别人知识的关系。独立思考,是一种内在的的生长过程,而不是外在的输入过程。认识世界之路,不能依靠嫁接。移植、搬运、而是像大树一样,通过根茎按需吸收营养,然后茁壮成长,最后长出擎天之势。独立思考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在整个学习和生活中,不是就是为了求同不是为了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