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李鸿章绝对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在内政外交上无不涉及,甚至于被一些西方人喻为东方的俾斯麦。作为晚清重臣,他几乎参与了当时所有的重大事件,是其时四大名臣之一,被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评价不可谓不高。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李鸿章被认为是一个卖国者,其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如《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等,虽然也算得上是无奈之举,但事实上李鸿章也是难辞其咎的。
有人替李鸿章抱不平,认为满清早已是大厦将倾,他只是做了替罪羊而已。还列举了一些事实,以证明其已经尽力了,甚至于还挽回了不少。在读到一些记载中,比如李鸿章在马关遇刺、临终前在病榻上和列强交涉等等,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副风烛残年的模样,还在为大清国呕心沥血,这时我们会疑惑了,这是卖国贼吗?
诚然,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李鸿章不签那些个条约照样有人会签,而李鸿章只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况且李鸿章还能够极力的争取,以少受损失。如此看来,李鸿章是不是真就是替大清国背了黑锅,被世人冤枉了呢?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李鸿章背负的骂名其实很大部分都是和他自身的作为分不开的。比如甲午战争,首先是李鸿章对于时局的判断失误,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外交能力和列强,没能进行充分的备战。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私心,那就是视北洋为自己的私产,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实力,避战的愿望强烈。这也自然影响到了手下的将领,淮军的一触即溃不是没有原因的。
再者,李鸿章对于北洋内部自上而下的腐败和陋习,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其本身就素无廉洁之名,又视北洋和淮军为私产,用人不重品行和能力,只看亲疏远近,这种情况下,上行下效、贪腐成风,严重影响了武备和战斗力。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曾经路过天津,接触了北洋一些人物和事情,他离开时告诫亲友,北洋如此任人唯亲今后必败,一定要远离避祸。实际上,李鸿章之所以一意避战,也和他知道北洋贪腐之下不堪一战有关。
当然不是个人操守就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作为,如前朝的张居正,也有腐化之嫌。可他却成为大明王朝一代名臣,这里的关键在于张居正的格局和任人唯贤。而这两点,都是李鸿章所不能做到的。
在清末时期,曾经有过海防和塞防之争。这里无非就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不能说塞防就比海防重要。但持海防观点的李鸿章,作为清王朝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官员,一是放弃西北的的想法过于单纯,再就是利用影响力事实上为塞防的军事行动增加了极大的阻力。以至于最后还是左宗棠自己设法筹措军费,率军收复了新疆。
海防塞防之争的过程和结果,暴露出的是李鸿章的短视和小团体的私心。收复新疆的军费为左宗棠个人筹集,而此时朝廷的军费却是大部流向了北洋。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在建立新式海军时,清廷的意思是同时建设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但由于财力匮乏,最后决定优先北洋。但实际上海军军费一直投向北洋,这也是甲午战争时南洋水师缺席的原因。一是派系原因,二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南洋水师没有实力。这其中,李鸿章个人起的作用不小。
国家的财力大部投向了北洋,事实上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可否认北洋水师后来落后于日本的联合舰队和后期的费用不到位有关,但前期的天量军费相当一部分被贪污、瓜分,这也是造成军费不到位的一重要原因。翁同龢的故意克扣军费,除了和李鸿章的私仇外,北洋和淮军系统的吃相难看恐怕也是一个原因,而这些李鸿章是难辞其咎的。
实事求是的说,在清末李鸿章算的上是一干臣。他搞洋务,练兵,在一帮夸夸其谈的清流面前很是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恭亲王鬼子六在临死前回复光绪帝的问询时,就表示当下只有李鸿章和张之洞可堪一用。洋务运动使得大清帝国一时也被视作了列强,而这其中李鸿章自然是功不可没。甲午战争被打回原形,更多的是大清王朝内部的问题,这里李鸿章似乎可以说是个背锅侠。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李鸿章势必不能够独善其身,他只能是那种体系中走出来的人才。从这个方面来说,李鸿章表现出来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伟人曾经评价过李鸿章,说他是“舟大水小”,认为他是有能力的,只是没有太大的施展空间。此言不虚,但有一点,这并不代表李鸿章就是多么的无辜。身居高位、手握权柄,被认为是代人受过,这时无论如何都说不通的。正如今天我们说的那样,权利和义务是同等的。
除了位居关键位置,而不能有所作为外,李鸿章的贪腐及对下属的纵容也是其难以免责的原因。北洋及淮军的贪腐,天下皆知,而李鸿章个人对此也是不遑多让。其死后,留下家产白银数千万两,令人咂舌。有人以混迹官场不可能回避潜规则为李鸿章开脱,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例如前面提到的明朝张居正,还有本朝的名臣林则徐,他们都存在这个问题。但问题是两人的格局,使得潜规则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而李鸿章更在意的是其小团体的利益,自然是私心作祟之下使得贪腐泛滥了。
严格来讲,李鸿章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之被清廷视为柱石。但在那个民族危机深重年代的面前,他的所谓能力实际上又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常,毕竟能够扭转乾坤的人,如伟人这样的人是难得一遇的。作为满清这个四面漏风的屋子,李鸿章是一个不错的裱糊匠,但过于拔高他的作用和能力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至于他是不是卖国贼,我想可以这样看,他作为清廷的重臣,而且是能够深度影响最高统治阶层的重臣,清廷的卖国行为他是脱不了干系的。或者说,清廷的卖国行为是整个统治阶级的行为,而李鸿章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是没有疑问的,因此不存在为谁背锅的问题。
此外,据传闻在签订《中俄密约》时,李鸿章接受了俄国的重金贿赂,相关文件一直存在于俄罗斯的档案中。虽然中国方面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按照李鸿章的习性,世人难以相信他是无辜的。就在甲午战争前,其子还倒卖大米给日本,妥妥的资敌行为,根本就是没有什么钱不敢挣的。由于其敛财有方,天下人称其“宰相合肥天下瘦”,这里面不仅有中国人的钱,外国人的钱大概也是少不了的。单就代表清廷和列强签约还能以代人受过来搪塞,如果真是收了洋人的钱而出卖国家利益,那就肯定是卖国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