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说。这四个故事,均以至爱至情感天动地而被世代传颂。人若在,梦就在,相比之下,牛郎织女的结局还算是好的。分别时候固然多,喜悦团聚却有时。七夕相聚时,织女总是喜极而泣,故当天多有雨。20世纪中期,国家经济讲计划,人员就业讲分配,很多夫妻异地工作,忍受相思之苦,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牛郎织女”。乳山过七夕节的风俗主要有:
梭子形状的小果(资料片)
烙小果 小果,也称面果、巧果。原料比例,面中少用油、少用或者不用鸡蛋,加大高糖的比重,这样烙出来的小果才能酥脆。面发酵好了,就开始切小果和磕小果。切小果,要切成梭子形状的,梭子既是织女的织布工具,又是织女的投信工具。织女在思念丈夫和孩子的时候,就写封信嵌在梭子里,扔到天河对岸。牛郎星旁边有四颗星,呈梭子状,叫梭子星,那就是织女投过来的。磕小果,是把面填在果子盏里,倒扣着磕一下,面果就蹦了出来。从前的果儿盏是木质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商店销售塑料质地的。果儿盏的镂空部分就是面果的造型,有龙、凤、鸡、猴、鱼、蝶、蝉等动物形状的,有石榴、桃子、葫芦、莲蓬、树叶等植物形状的,有宝盒、金锁、灯笼、小筐、小篓等器物形状的,人们喜欢的东西都可以镂刻成果子盏。小果切好、磕好后,盖好再发酵,然后文火烙熟。小果熟了,就分一些给孩子。奶奶妈妈把小果用针线穿起来,挂在墙上、孩子的脖子上,以示喜庆。青年男女相聚,衣兜里多装有小果,交换品尝。
看星空 七夕的星空,真是万众景仰。乘凉的苇帘或蒲团上,孩子们顺着大人的指点,仰望银河,寻找牛郎星、织女星。这是天文知识的启蒙,不少孩子从此热爱上自然科学。大人向孩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了强调故事是真的,爷爷常要问:“今天你们看到喜鹊了吗?”孩子们回答:“没有!”奶奶适时地插话:“这就对了,喜鹊都衔着树枝和泥土,飞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百度资料片
听悄悄话 夜稍深,奶奶让孩子们藏到葡萄架、葫芦架底下,听牛郎织女在说些什么。孩子们的汇报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听到说话声了,说的什么听不清;有的说,没有听到天上说话,却听到地上的虫儿在鸣叫。
乞巧 姑娘和年轻媳妇,在院子里摆放桌子或者茶几,给巧姐(织女)敬献巧食儿。要用彩纸剪个漂亮的巧姐,支放在茶几上。据说巧姐喜欢甜食,所以供品多是面点、瓜果等。摆设好了,在心里祈祷:“有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有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有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会绣花。”祈祷完毕,姑嫂们开始吃巧食,因为这些食品已被巧姐品尝过,巧姐的灵性会被乞巧者吃下的。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七夕节最富有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