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皇帝的发小,明开国功臣汤和墓

更新时间:2024-08-11 09:16:56

皇帝的发小,明开国功臣汤和墓

这古墓墓道旁的石人石马,已穿越人世风雨沧桑六百余年。



人的一生,际遇很重要,对于宿命中逃不掉要遇到的人,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而在中国古代社会,能与皇帝做发小,是幸福还是不幸的事呢?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有很多对于和自己一起开拓疆土的功臣们在建国后都选择了打压甚至诛杀,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陪他一同开国的81位功臣,能得善终的不足五人。这座墓的墓主人是善终的,还算幸运吧!



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河东岸,汤和墓不起眼的坐落在这里,汤和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相识于幼时,他们是同乡,是邻居,也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史书记载,他“幼有奇志”,嬉戏玩耍时,会自己练习骑马射箭,俨然“孩子王”一个,成年之后的汤和,身高七尺,举止洒脱,性情沉稳,善于谋略,在地方颇有号召力。


1352年,二十七岁的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与了郭子兴的红巾军,郭子兴是谁?元末群雄之一也,当时郭子兴的事业刚刚起步,一切都尚未明朗,选择此时加入,需要一些勇气和决心。很快,汤和因作战勇猛,被授予千户之职。而让后人回顾历史时评价为拯救民族、恢复中华的太祖朱元璋在干嘛呢?他当时在皇觉寺当和尚。


汤和升官了没有忘记这个小老弟,他在军中立住脚后,便写信邀请朱元璋入伙。但是,朱元璋的反应有些犹豫,据《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他竟跑去算了一卦——太祖诣伽蓝卜,问避乱,不吉;即守故,又不吉。因祝曰:“岂欲予倡义耶?”果大吉,帝意遂决。另有版本记载,朱元璋犹豫未决之时,汤和寄来的那封信被人看到了,朱元璋怕被告发,才不得已匆匆离寺,由此投奔郭子兴。



加入郭子兴的团队后,朱元璋很快脱颖而出,因为战功卓著,他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一下子超越了汤和。当时军中将领多为朱元璋的同辈,资历都不比他差,看到朱元璋被火速提拔,大家心中难免不服。而汤和念着自己是“哥哥”及共同成长的“手足之情”,关键时刻,他带头拥护朱元璋,成为朱元璋最早一批的追随者。1354年,朱元璋挑了二十四个人跟着他自立门户,汤和就在其中,在此后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汤和也展现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


汤河对待朱元璋,大部分的时候,都是一副忠勇恭顺的形象。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汤和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汤和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封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汤和被封为信国公。



英雄终要功成身退了,1388年,距离明朝开国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天下平定已久,汤和第一个站出来,请求朱元璋收回自己的兵权。他对朱元璋说:“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够返回故乡,为百年之后寻找一片容身之处。”朱元璋听后连忙拨款替汤和在老家修建府邸,让汤和衣锦还乡,颐养天年。


不过,在汤和离开前,朱元璋又给他安排了最后一个任务——抵御倭寇。汤和当即跑到沿海地区进行考察,然后在沿海地区组织修筑了59座筑城,作为抵御倭寇的屏障。


修完筑城,汤和便正式进入退休模式,从此每年进京朝见一次,不再插手朝堂事务。而他的言行举止也更加低调谨慎,从朝中听到任何关于国事的议论,他不敢对外泄露半句;他本来有妾百余,后来全部打发走了;朝廷给他的赏赐,他也大多分给了乡亲;在他隐退朝堂后,许多老臣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唯有汤和得以安享晚年。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重病,已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安排他坐车前往觐见,见到汤和,朱元璋心疼不已,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老泪纵横已无法作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 汤和离世,享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步入汤和墓园,神道上依次有神道碑、石马、石羊、石狮、武士、文官等,雕刻线条流畅粗犷,兴许从开国之初国力与元明过度之际石刻风格来看,汤和墓石刻的技艺与美观程度会让后人多少有些接受不了,但汤和墓石刻确实是明初石刻中的精品,体现的是名符其实的明初石刻艺术,石刻的两边是成片的青松古树,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正对着神道的是享堂,享堂后面,便是汤和墓了,地宫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分前后两室。墓室整体凿山而建,在前室拱门两侧,还可见裸露的山体大石。据专家考证,汤和墓墓室在历史上至少两次被盗。1973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发掘该墓时,偌大的砖石墓内被捣碎打烂的陶瓷片随处可见,虽然清理出上百件精美文物,但都是一些小件。而令考古专家惊喜不已的是,有一件大型青花带盖瓷罐竟然完好无损,未被盗走实乃不幸中之万幸。这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罐”青花瓷器可谓是国之瑰宝,是研究元明之际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大明开国老臣中,汤和是唯一一位没有疑议的善终者。就君臣而言,回顾他这一生,与其说他赢在审时度势,不如说他赢在一个好心态。面对昔日小弟的逆袭,他不嫉妒、不拆台,反而尽心尽力地帮扶;面对有失公允的封赏,他不抱怨、不赌气,反而专注于自身的修为;面对得来不易的权位,他不放纵、不贪恋,反而能在祸水殃及前全身而退。


这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智慧之人吧?也是访古带给后人的最多的思考……


相关推荐